- 鐵壺之家,10年品質(zhì)保證!
- |
- 支付方式
- |
- 客服熱線 :
- 400 - 607 - 9898
龜文堂是日本鐵壺史上又一個響當當?shù)闹锰枺瑒?chuàng)始人波多野正平學藝于龍文堂二代安之助(四方安平),以繁復精密的脫蠟鐵瓶聞名于世,曾因創(chuàng)新進取一度超越了龍文堂在日本鐵壺界的聲望。
龜文堂初代波多野正平造漢詩麟首鐵壺
(2012年149.5萬元天價拍賣成交)
龜文堂設(shè)立于今日的日本近江市?能登川町附近,創(chuàng)始年代沒有詳細史料可以佐證,大約在龍文堂二代安之助于天保十二年(1841)去世幾年后,自龍文堂獨立出來創(chuàng)立。
始祖波多野正平在11歲時成為京都龍文堂四方安平的弟子,學習鑄造技術(shù),尤其是學習較高級別的蠟鑄法(脫蠟鑄造法),因而正統(tǒng)的龜文堂作品幾乎都是蠟鑄法制作。龜文堂手工雕琢的蠟模紋理細膩生動,工藝極其精湛,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,在當時被視為鐵壺制作的頂峰,曾一度超越了龍文堂的聲望。
昭和期龜文堂鐵壺396萬港幣刷新鐵壺拍賣紀錄
(2015年12月香港大型藝術(shù)品拍賣會)
一、 始祖--波多野正平
波多野正平是位頗有文人氣息的藝術(shù)家,作品沒有固定的制式風格,而是富有濃郁創(chuàng)作感和藝術(shù)氣息,早年與日本文壇巨匠賴山陽等名家相交,專門為文人制作了許多雅器茶具。后受1859年安政大獄的牽連,被囚禁1年半左右,歷經(jīng)1864年的禁門之變寄居于甲賀郡信樂(現(xiàn)今的甲賀市)的代官多羅尾氏家。后來遷移日野,最后移居于能登川。
波多野正平非常喜歡能登川的山水,并以寫實的手法把這里的風土寄于鐵瓶作品的創(chuàng)作之中,形成日后為世人所熟知的波千鳥系列。此外,波多野正平還有兩個徒弟在當時也是家喻戶曉:一個是梅泉,另一個是鈴木光重。
【鐵瓶屋】復刻龜文堂田舍山水鐵瓶
二、 名家巨匠
梅泉、鈴木光重和淡海秀光是談論龜文堂時不得不提及的幾位名家。盡管梅泉和光重都是波多野正平的徒弟,但其制壺成就曾經(jīng)一度可與師傅媲美,尤其是鈴木光重。光重所造之壺都為當時社會王公貴族及社會名流藏用,所以數(shù)量極少,至今發(fā)現(xiàn)流傳于世的不過幾把而已,當下收藏價甚至超過了師父波多野正平。
【般若勘溪】復刻鈴木光重富士浜松圖鐵瓶
【梅泉】梅泉的作品風格鮮明,壺身以扁圓體為多,紋樣多以山水為主,壺把多見竹節(jié)、寒梅纏枝。壺身款為【日本梅泉】方章或【銀秀堂造】方章,底款多見【家拙日本琵琶湖之東】極少還會出現(xiàn)個人底款【日本琵琶湖東八幡住】。
【光重】光重的作品較少,所見的水平均屬高端,壺身風格素雅簡約,內(nèi)斂禪定,代表的壺身款【日本光重】,底款多見【家拙日本琵琶湖之東】極少還會用到個人底款九字方章【家在日本江州旭在里】。
【淡海秀光】淡海秀波的作品極為少見,作品風格細膩,代表性壺身款為【淡海秀光】,目前所見的底款為【家拙日本琵琶湖之東】。
龜文堂造山水雕黃銅提梁鐵壺拍出165萬港幣
(2015年香港大型藝術(shù)品拍賣會)
三、 波千鳥作品
龜文堂系的主流作品,除名釜師自成一格的壺風外,就是以山水、鳥、蟲、獸、舟、橋、花、草、木為題材的波千鳥系列鐵壺為人所熟知。此系列作品在壺身上塑造了一幅生動的湖面飛鳥圖,壺身兩側(cè)分別為朝夕之景,以金銀銼出飛鳥、明月之型,造型生動,主題明快而突出。壺把手及壺鈕上也往往以金銀飾以飛鳥之形,或回首或振翅,與壺身之景交相呼應,使作品倍增藝術(shù)性及生活氣息。
【高陵金壽堂】 復刻龜文堂丸形波千鳥鐵瓶
縱觀龜文堂的鐵壺作品,極具美感,每一個壺身的圖案都仿若在記載和述說一個個歷史長河中所發(fā)生的故事,或神奇、或美妙、或沉重、或平淡……湖光春色、小橋流水、獨釣漁翁、過橋樵夫、蛙戲風竹、蟹戲蘭花、獸口吐霧、波千鳥鳴、蘆蕩鶴舞、仙山閣榭、梅蘭竹菊、歲寒三友等等,每每將藏壺列隊賞之,如參觀一個浮雕式中國山水花鳥畫展。
【高陵金壽堂】 復刻龜文堂茅屋飛鳥鐵瓶
四、 獨創(chuàng)的“S”形可拆卸提梁
龜文堂系的作品無論是自成一格釜師壺,還是波千鳥系列,鐵壺的提梁一律都是采用了龜文堂特殊發(fā)明的“S”形可拆卸式的提梁。這種“S”形提梁在出門論茶道的時候,可將壺提梁拆下并可作為置壺的坐架,既便于攜帶又具有其功能,還不占地方,被用者廣泛認同。
此外,壺身環(huán)付普遍采用了螭龍造型,既別致精巧,又富有情趣和內(nèi)涵?!癝”形提梁與螭龍環(huán)付的經(jīng)典搭配成為分辨龜文堂作品的最顯著標識。
龜文堂經(jīng)典螭龍環(huán)付
遺憾的是盛極一時的龜文堂自初代創(chuàng)立,傳承至第3代時兩個兒子都死于戰(zhàn)爭,致使后繼無人。戰(zhàn)后盡管由一位東京藝大雕刻科畢業(yè)的人繼承了龜文堂,成為龜文堂的第4代,但在第4代逝世之后,龜文堂因無人繼承而滅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