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鐵壺之家,10年品質(zhì)保證!
- |
- 支付方式
- |
- 客服熱線 :
- 400 - 607 - 9898
原來古人認(rèn)為做水壺的最好材料竟是俗不可耐的金銀。因為這些金屬傳熱好,本身潔凈無味,而且熱化學(xué)性質(zhì)穩(wěn)定,不易銹,不會把水染出怪味來。古人當(dāng)然未必知道這些,完全是實踐出來的真知。陸神仙說:“鍑:以生鐵為之……洪州以瓷為之,萊州以石為之。瓷與石皆雅器也,性非堅實,難可持久。用銀為之,至潔,但涉于侈麗。雅則雅矣,潔亦潔矣,若用之恒,而卒歸于鐵也”。(《茶經(jīng)》)唐朝是煎茶,茶做成餅,用時碾碎了,末放在水里,用火煮開了喝,比較原始。在這種泡法下,水壺和茶壺其實是一回事。一般情況,這個壺是用生鐵的,用瓷和石很“雅”,但熱傳導(dǎo)太差,容易炸、碎,還老燒不開。再說,石頭和粗瓷還會有土味。用銀做壺最干凈,不會破壞茶的原味,但有點奢侈。瓷石固然雅,白銀固然潔,說到最后,還是生鐵最實惠又大碗。
別小看這段話,日本人追隨了千多年,茶事從唐宋傳入日本。直到今天,日本茶道還是整老大一鐵壺,高端是用銀壺,這種敬畏傳承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。
小編的讀后感是:只要有閑錢,陸神仙還是提倡銀壺的,只不過有點心理障礙。當(dāng)年白銀還是貨幣,拿來做壺的確有點不像樣。
到了宋朝,茶事有了改進(jìn),開始點茶,先把茶末放碗里,燒了開水,再倒碗里調(diào)糊,最后沖茶。茶末會浮在水面,用茶匙連打帶攪和,能攪出花兒來最牛。上次在澳洲看牛仔的茶道表演,野外燒水,開了撒把茶,茶末浮著怎么辦?壺上系根繩,水流星似的一掄,茶就被離心力拉下水了,另是一種粗獷的智慧。東西方對付茶葉末子的辦法,可以看出性情風(fēng)格的不同。
這樣,水壺和茶壺就分離開了,為方便向茶碗里注水點茶,這時的水壺進(jìn)行了改進(jìn),要小口,好倒水,稱為水瓶。水瓶又用什么材料來做呢?
趙佶說:“瓶宜金銀” (《大觀茶論》)這位昏君政治的不懂,吃喝玩樂風(fēng)花雪月倒是數(shù)一數(shù)二的。“瓶要小者易候湯,又點茶注湯有準(zhǔn)。黃金為上,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”。(蔡襄 《茶錄》
“茶注以不受他氣者為良,故首銀次錫”。(許次紓 《茶疏》)看來,在宋徽宗的堅強領(lǐng)導(dǎo)下,宋朝各界人士達(dá)成了高度共識,衷心擁護(hù)以黃金白銀為核心的科學(xué)燒水觀。這股風(fēng)照樣吹到了日本,但日本當(dāng)時窮得要命,據(jù)說連鐵壺都沒法普及,只有貴族才用。陸羽說鐵壺便宜又大碗,其實是上國神仙話,飽漢不知餓漢饑。
元朝痛快,地摞荒了放牧,當(dāng)然也不會講究茶文化,偶而燒燒開水,也只發(fā)明了涮羊肉。接下來的朱元璋是位徹底的無產(chǎn)階級,但他的龍子顯然有點放松思想改造,沾染了士大夫講究喝茶的不良風(fēng)氣。他兒子寧王朱權(quán)居然還寫了本《茶譜》,顯然是要擺脫山賊的家庭出身,混進(jìn)知識分子隊伍。
“瓶要小者易候湯,又點茶湯有準(zhǔn)。古人多用鐵,謂之罌。罌,宋人惡其生鉎,以黃金為上,以銀次之?!?/span>張源說:“桑苧翁(就是陸羽)煮茶用銀瓢,謂過于奢侈。后用瓷器,又不能持久。卒歸于銀(鐵?)。愚意銀者宜貯朱樓華屋,若山齋茅舍,惟用錫瓢,亦無損于香、色、味也。但銅鐵忌之?!?《茶錄》)看來在白銀當(dāng)貨幣的情況下,用把銀壺真是很沒面子的呀。
茶事在明朝發(fā)生了很大的變化,從唐以來的蒸青茶團(tuán)餅因為太費勞力,被苦孩子出身的朱重八元璋皇上給廢了。大家開始泡芽茶喝,此外鮮葉加工也開始用炒青,保留茶葉最原本的色香味,這個就不能放壺里煮了,煮熟了成苦菜湯,沒法喝了。水壺和茶壺,到這時就截然分家了。大明朝的文人很閑,除了清議鬧事、尋死覓活來證明自己外,喝茶、侃茶也是表現(xiàn)自己的一個最好途徑。因此在這個時候,景德的青花、宜興的紫砂這些與茶有關(guān)的物件獲得了空前發(fā)展,各種茶文化通俗讀物也層出不窮,大有文化之勢。
明末周高起的《陽羨茗壺系》算是最早、最有名的茶壺專著,在紫砂壇子上混的人,不背兩句簡直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。其實,這里面不光專論茶壺,也順便說了水壺:“惟純錫為五金之母,以制茶銚,能益水德,沸亦聲清,白金尤妙,茀非山林所辦爾。”這個茶銚,就是燒水用的水壺了,用錫就很牛,白銀更妙,“白金”是銀的古稱,不是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