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求極致的日本銀壺:感受銀壺不一樣的美!
茶道與我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密不可分,它匯集了儒釋道三家之長,其中儒家的“中庸之道”、佛家的“禪茶一味”、道家的“天人合一”精神等都在茶道中有著不同程度的呈現(xiàn)。
茶圣陸羽一生嗜茶,精于茶道,其《茶經(jīng)》云:以銀制壺且雅且潔,既可完整保持茶之原味,且用之恒久,但很奢侈。
日本的茶器大都起源于中國,日本的鐵壺、銀壺、金壺都在大量流入中國,銀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。但中國人收藏日本銀壺,不單單僅限于收藏,大部分是供使用的。
銀制茶器為歷代名人雅士所推崇。純潔的白銀,須經(jīng)數(shù)十工序,涉數(shù)百工具,歷數(shù)萬次精敲細擊,由工匠心、手、力通融合一,千錘百煉,精雕細琢,始成銀器。
追求極致的日本銀壺:感受銀壺不一樣的美!
銀制茶器的制作工序包括:設計、畫圖、淬煉、灌模、熔接、錘擊、敲打、鏨刻、鐫字、打磨、拋光、鍍金、鎏金、仿古、漆藝……其工藝難度最大、最精妙的是“毫厘必較”的“一片造”銀壺,還有博大精深的各種鏨刻技藝。
一塊造是指工匠用最原始的工具——錘子,靠銀的延展性,把一坨銀原料經(jīng)過十萬錘以上長時間捶打延展打出壺身型體,連炮口壺嘴也一次打出,全壺一氣呵成。如果中間有一錘稍微打重了,壺型就差了,打重一些,壺會被打通(補丁壺的來源),經(jīng)過長時間的捶打亦不出錯,所以對工匠的技術要求特別高,這樣打出的銀壺的材質(zhì)重疊富有質(zhì)感,銀含量高達99%以上,壺身與提把用[銀釘]榫卯連接,謂之“一塊造”。
一塊造成品幾乎沒有雜質(zhì),不留粘連之痕。整壺純凈渾然,壺內(nèi)一片無瑕如月光皎白。匠人精神,不在器中,更在器外。
手打銀壺每件作品都獨一無二,無論壺型、把手、鈕,卻是千變?nèi)f化。例如取材于商周青銅器的饕餮紋飾仿古壺,器形古樸、大雅;文人士大夫鐘愛的荷花瓣提壺,清麗脫俗且頗具“禪意”;以鏨刻、浮雕簇簇婀娜多姿、嬌艷怒放的蝴蝶蘭花壺,高貴優(yōu)雅又寓意圓滿……其器形、紋飾各異,百壺百款、無一雷同;壺流、提梁、把手、壺鈕千變?nèi)f化,多姿多彩。金銀器雕刻藝術始于春秋晚期。
追求極致的日本銀壺:感受銀壺不一樣的美!
和式紋樣
器形上,日本銀壺并無過多夸張的造型,有少量仿青銅器型的銀壺,有仿甕式、仿盉式、仿缶式等。常見的銀壺器形有寶珠形、望月形、丸形、缽形、布袋形、土瓶形、芋頭形、瓜棱形、立棗形、葫蘆形、梨形、砣形、方形與圓柱形等。在色彩方面,日本銀壺主要有純銀色、紫色、金色、鐵青色等。
紋飾題材
有素紋,也稱為‘無地’,即壺體表面打磨光潔無紋飾,韻調(diào)清雅。以工匠錘打銀板表面留下的霰紋最為常見。其他的按其題材內(nèi)容大致可以分為自然紋樣、植物紋樣、動物紋樣、幾何紋樣、生活紋樣及組合紋樣等。人與萬物的內(nèi)在精神品格悉數(shù)彰顯于銀壺的多樣紋飾之間。
銀壺的霰和鐵壺的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,銀壺是完全手打出,內(nèi)壁形成空心小包,加大銀壺本身和水接觸的面積。鐵壺則為模具鑄造,霰為實心的。
透過凹釘、凸釘將銀板敲出一粒粒乳釘表面,還需以松脂灌進銀板壺身雛型,完成表面紋路后再將樹脂倒出成形。
追求極致的日本銀壺:感受銀壺不一樣的美!
「霰」的數(shù)量少則三千、多則高達七千粒,包含五至六種大小變化,一個銀壺至少要經(jīng)過數(shù)萬次的錘打才能成形,令人難以想象。
歷代手工藝人的不息傳承和孜孜以求,尊奉茶道精神的茶人的傾愛與使用養(yǎng)護,讓銀壺沒有被替代也無法被替代。
煮一壺若絹水,品一口茗香。在茶與壺的私語中,偷聽醇香味道,靜享余生慰藉。